“哭嫁”非遗课无人问津,学校强制摊派名额,学生无奈“假装病”

自贡新闻网 阅读:8 2025-08-10 10:10:33 评论:0

近日,一则关于“哭嫁”非遗课程无人选,学校强制摊派名额,学生请假装病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非遗传承教育的困境,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。

“哭嫁”,作为我国传统婚俗文化的一部分,曾盛行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一传统婚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如今,在学校开设“哭嫁”非遗课程,本意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。然而,现实却让人唏嘘。

据了解,某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关于非遗传承教育的号召,特意开设了“哭嫁”非遗课程。然而,课程开设以来,却鲜有学生愿意报名参加。面对这一尴尬局面,学校不得不采取强制摊派名额的方式,要求每个班级至少有一名学生参加。这一做法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,甚至有学生为了逃避课程,不得不“假装病”。

面对这一现象,不禁让人思考:为何“哭嫁”非遗课程会遭遇如此冷遇?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首先,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传统婚俗文化逐渐被现代婚俗所取代,使得“哭嫁”这一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。对于年轻一代来说,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,对传统婚俗文化的兴趣不高。

其次,学校在开设“哭嫁”非遗课程时,可能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。如果学生不了解课程内容,自然不会产生兴趣。此外,课程设置可能过于单一,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,难以吸引学生。

再次,部分学生对非遗课程存在误解,认为这些课程枯燥乏味,缺乏实用性。因此,他们宁愿选择其他课程,也不愿参加非遗课程。

针对这一现象,有关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:

首先,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宣传,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。通过举办展览、讲座等活动,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。

其次,创新非遗课程的教学方式,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。例如,可以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教学,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。

再次,学校应尊重学生的意愿,不强制摊派名额。对于不愿意参加非遗课程的学生,可以提供其他课程选择,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。

最后,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,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总之,“哭嫁”非遗课程无人选,学校强制摊派名额,学生请假装病的事件,反映出我国非遗传承教育的困境。面对这一现状,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,努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推荐文章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自贡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