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慧大棚”成摆设:政府高价采购设备闲置,农民无奈当鸡舍用

自贡新闻网 阅读:5 2025-08-09 08:10:29 评论:0

近年来,随着科技的发展,智慧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智慧大棚作为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,降低成本,提升农产品品质。然而,在一些地方,智慧大棚却成了摆设,政府高价采购的设备从未联网,农民无奈将其当鸡舍使用。

据了解,我国某地政府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,投入了大量资金采购了一批智慧大棚设备。这些设备包括环境监测系统、自动灌溉系统、智能温控系统等,旨在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、智能化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这些设备却成了摆设。

据当地农民反映,智慧大棚设备自从安装以来,从未真正投入使用。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操作和维护,设备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。一些农民甚至将智慧大棚改造成鸡舍,用于养殖家禽。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首先,智慧大棚设备操作复杂,需要专业人员维护。然而,在一些农村地区,缺乏专业人才,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。

其次,政府采购的设备价格昂贵,农民难以承担高昂的维护费用。一些农民表示,即使愿意使用智慧大棚,也因无力承担高昂的维护费用而放弃。

再次,部分地方政府对智慧农业的认识不足,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。在采购设备时,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,导致设备与实际需求不符。

针对这一现象,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:

一是加强人才培养。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,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,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智慧大棚设备。

二是优化采购流程。在采购智慧大棚设备时,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,选择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设备,避免高价采购却无法使用的现象。

三是加强政策扶持。政府应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扶持力度,降低农民使用智慧大棚设备的成本,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智慧农业发展。

四是强化监管。加强对智慧大棚设备使用情况的监管,确保设备得到充分利用,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
总之,“智慧大棚”不应成为摆设。只有通过加强人才培养、优化采购流程、加强政策扶持和强化监管,才能让智慧大棚真正为农民带来实惠,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。

推荐文章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自贡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