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盐场号子”传承之路:最后一位老盐工病危,抢救录音引发社会关注

自贡新闻网 阅读:5 2025-07-04 08:16:37 评论:0

在我国广袤的盐田上,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——盐场号子。这种号子伴随着盐工们辛勤劳作的身影,见证了我国盐业发展的历史。然而,如今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。近日,一位名叫李老盐工的最后一位老盐工病危,抢救录音遭家属索费的事件,再次引发了社会对“盐场号子”传承的关注。

盐场号子,起源于我国古代盐工在劳作过程中为了鼓舞士气、调节呼吸而唱出的劳动号子。它以独特的旋律、节奏和歌词,展现了盐工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盐业逐渐衰落,盐场号子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

李老盐工,今年已年过八旬,是最后一位会唱盐场号子的老盐工。他年轻时曾在盐田上劳作,对盐场号子有着深厚的感情。为了抢救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关部门曾组织专家对李老盐工进行抢救性录音。然而,在录音过程中,李老盐工突发疾病,抢救无效病危。

抢救录音成为李老盐工生命的最后遗愿。然而,在录音完成后,家属却以索费为由,拒绝将录音资料交给有关部门。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,人们纷纷呼吁尊重李老盐工的遗愿,将盐场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。

事实上,近年来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。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的指导下,各地纷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、保护和传承工作。盐场号子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得到了广泛关注。

然而,在传承过程中,仍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一方面,随着盐业衰落,年轻人对盐场号子知之甚少,传承人越来越少;另一方面,盐场号子的传承方式单一,缺乏创新,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。
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建议。首先,要加强对盐场号子的宣传和普及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次,要创新传承方式,将盐场号子与现代音乐、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,提高其吸引力。此外,还要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,鼓励他们传承和发扬盐场号子。

李老盐工病危,抢救录音遭家属索费的事件,让我们看到了“盐场号子”传承之路的艰难。但我们相信,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,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到盐工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。

推荐文章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自贡新闻网